黄袍加身是场千年骗局赵匡胤我不是篡位我是被兄弟们强行抬上去的
中国历史上那么多开国皇帝,有人靠血战拼杀,有人靠家族积累,有人趁乱崛起……
中国历史上那么多开国皇帝,有人靠血战拼杀,有人靠家族积累,有人趁乱崛起……
从太祖立业开始,多年来契丹诸部听从皇帝调遣,南征北战,从未停歇,大家都已经厌战了,不想打仗了,所以这次跟随世宗出征,他们的内心就是不情不愿的。
阶下一人应声出列,紫袍玉带,正是谏议大夫呼延廷:“陛下!宋天子英武非凡,四海归心。我北汉地狭兵疲,不如......”话音未落,屏风后转出一人,金甲铿锵,竟是当朝太尉欧阳昉。
宋史研究中,宋初是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领域之一,又是史料最少的阶段。史料的有限使学者容易把握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也使该阶段更容易受陈说制约,反而遮蔽历史的本来面貌。“先南后北”统一战略就是典型例子。
除了近代阎锡山,古代完全占据晋南晋北的割据政权不多。因为山西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不论是河北还是关中的政权占据这里都将获得巨大的地缘优势。
提到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很多人先想到五胡十六国,却忽略了另一个更“魔幻”的乱世——五代十国。如果说前者是“漫长的混乱”,那后者就是“浓缩的狗血”:80年间,北方5个王朝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短命的只活了3年;南方10个割据政权各玩各的,有靠“装瞎”起家的,有让
赵匡胤父亲赵弘殷并非顶级武将,早年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从马直”(禁军骑兵),后因后唐内乱(邺都之变)落魄,曾靠贩卖自制盔甲谋生,这段底层经历影响了赵匡胤对“时局动荡”的认知。
赵匡胤猛地转身望去,只见一个身穿红色袈裟的老和尚站在不远处,面带笑容,黏动着佛珠注视着他。
本传记,仁瑀10多岁时,他的父亲令他就学,但仁瑀到学校就逃回家,父亲又让他在略似今之乡镇学校的官办“乡校”学习《孝经》,学了10多天,竟不认识其中的一个字,老师“博士”打了他板子。
赵匡胤也不想连年用兵,避免过度损耗国力,因此收兵休整。在此期间,赵匡胤一方面勤于内政,一方面也经历了一段情感纠缠。
唐朝是公认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然而经过了近三百年的历史,黄巢起义后,大唐王朝也走到了尽头。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几十年的历史时期,这期间中原地区出现了五个疆域比较大的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称为五代。五代之外有众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
“太原”的字义解析 “太”通“大”:古汉语中“太”意为“极大”或“至高”,如“太子”即“大子”。 “原”指广平之地:《尔雅》释“广平曰原”,《诗经》《尚书》中的“原”均指开阔平原(如“离离原上草”)合称寓意:“太原”即“广大平坦之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
五代十国(907 年 —979 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 年 —960 年)与十国(902 年 —979 年)的合称。
周太祖显德元年(公元954年)正月十七日,郭威在后周首都汴京(如今的河南开封)的滋德殿病逝,柴荣作为他和柴皇后唯一的义子,顺理成章继承了皇位,史称周世宗。
五代十国末年到北宋初年,为啥后周世宗柴荣和宋太祖赵匡胤这俩雄主,都没能灭掉小小的北汉,反倒是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做到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